的道路上,景象蔚为壮观。
车队连绵不絕,官吏士子络绎不绝,如同百川归海。
天下各路名士、汉室宗亲,无不将睢阳视为希望之地,怀着滚烫的报国之心,纷纷前来投奔。
甚至,一些之前的熟人,如何颙、张仲景等人,或自发,或被调任,先后入了睢阳任职。
当然,这一切的背后,都离不开远在西凉的那只无形的手。
谢乔雖身在西凉,却通过子系统,给谢均传递了详细的名单和任用建议。
何颙精通政务,在南阳士人中颇有声望,被任命为新一任梁国相。
张机,雖被家族寄予厚望令其从政入仕,却医术精湛,心系医道。被任命为太医令,总领医药防疫之事,救治百姓疾患。
影响最大的,莫过于对北方宗室刘虞的征召。
刘虞时任幽州牧,德高望重,仁政爱民,是天下公认的宗室楷模,在异族中也颇为威信。
根据谢乔记忆中的历史轨迹,差不多就是在最近,他将和公孙瓒开战,并最终兵败被杀。
这样一位有能力有威望的国之柱石,如此死去,是巨大的政治浪费。
谢均立即以天子名义,派出使者,带着天子的诏令,北上邀请他入睢阳辅政,并允许他带上本部兵马。
刘虞忠厚,历史上袁绍、韩馥欲立他为君,都被他严词拒绝,足见其忠心。这样的人,召入中枢,必不会拥兵自重。
诏令送达,起初,刘虞以边务繁忙、异族环伺为由,婉言谢绝。
他雖心向汉室,却也担忧这是又一个董卓式的圈套。
但第二封、第三封诏书接踵而至,朝廷加急催请,言辞愈发恳切。
正当他举棋不定之际,第四封诏书送来,是天子的亲笔信,用稚嫩却有力的笔迹写着:宗庙倾颓,社稷垂危,朕孤苦无依,日夜思念宗亲。闻皇伯在北,仁德播于四海,威名镇于八荒。今天下分崩,汉室将倾,非皇伯不能匡扶。皇伯何忍,弃朕于不顾?
读罢此信,刘虞老泪纵横。
他长叹一声,对左右道:罢了!食汉禄,忠汉事。纵使前方是刀山火海,虞,亦当往矣!
刘虞遂决定动身南下。
不日,他集结部曲离幽州境。消息传出,沿途的袁绍、曹操,虽有所阻挠,却不敢太过火。刘虞的声望太高,若是公然阻拦,只会落下不忠
不义的骂名。
他们只能派遣细作沿途打探,试图离间,却收效甚微。
刘虞的到来,起到了巨大的示范效应。
一位如此德高望重的宗室重臣都选择了归心,那睢阳朝廷的正统性,便再也无人可以质疑。
其余宗室,梁王刘弥、陈王刘宠、沛王刘曜等汉室宗亲同样开始进入中央,被委以辅政之任。
而他们的封地,陈国、沛国、梁国,恰好拱卫睢阳,使得睢阳的战略地位更为稳固。
刘虞,被天子任为太傅,同时复任宗正,掌管宗室事务。
随着这些重量级人物的到来,睢阳,这座梁国都城,名正言顺地成为了天子的行都。
朝会废弛已久,国不可一日无朝,新的朝会随即重新组建。
朝堂之上,百官肃立,少年天子端坐。
原来的朝臣的官职几乎没有变动,王允仍任司徒,马日磾、卢植、朱儁等也各司其职。
御座之侧,圣人太师身姿挺拔,气度从容。太师为百官之首,统御朝政。
而太师重权在握,从不独斷专行。遇到争议,他会耐心倾听各方观点,然后以理服人,让众臣心服口服。这种谦和而有力的风格,让他的威望空前高涨。
圣人太师掌权,却不骄纵,恩威并施。有功者赏,有过者罚,一切按律而行。
在这些大臣、宗亲眼中,天子年幼,天下震荡,圣人天降,正是天子身边的定海神针。
耽美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