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丁高恒有些震惊。
常浩南也注意到了对方的眼神。
为了不让丁高恒觉得他是在炫耀自己的发量,犹豫一瞬间之后还是放下了手:
“嗯……本来只是解决一个信息检索和数据降维的问题,但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一点理论数学方面的成果,就花了点时间证明出来,投了个稿。”
“哦……”
此时丁高恒还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:
“投的哪里啊?”
“数学年刊。”
常浩南端起杯子,喝了口水。
“啊?”
丁高恒双眼瞪大。
尽管他留苏出身,英语都说不很顺溜,但并不意味着对于美国那边的事情一无所知。
“数学年刊……普林斯顿大学的那个?”
“对,一个微分几何领域的猜想证明,他们那边比较专业。”
常浩南点点头。
丁高恒张了张嘴,似乎是在犹豫着什么。
但最后还是问道:
“那……你觉得中稿概率……高不高?”
实在不是不信任常浩南的能力。
主要是,理科学者跨专业到工科领域的他见得多了,但反过来从工科干回理科,尤其还是干回理论数学的,确实稀奇。
常浩南此前虽然在控制理论方面有过不小的建树,还发表过一篇影响力颇大的文章,至今仍然算是华夏控制学界的最高成就。
但控制理论尽管也带理论俩字,一般还是被当成工科的。
现在直接就去挑战数学年刊这种顶级boss,搁谁也得在心里掂量掂量成功率。
能跟这个行为相比的,丁高恒一时间只能想到放弃历史转学理论物理的钱伟长。
后者18岁时以文史双百,物理5分、数学、化学总共20分的惊人成绩考入青华,但次年赶上九一八事变,痛定思痛之后决心弃文从理,学造飞机大炮。
然后就在毕业的时候拿了专业最高分。
后来还成为了力学和应用数学领域的泰斗。
这个故事虽然丁高恒听过不少次,但真当另一个类似的人出现时,他还是觉得……
有点离谱。
阅兵前夕
“我个人觉得……应该问题不大。”
面对丁高恒的问题,常浩南摸着下巴思索了片刻:
“除非他们的编辑喝多了,没有把我的文章送到研究微分几何学的那几位专家手里。”
其实90年代这会,他这份文章投出去,无论投给谁,最后兜兜转转,大概率都是交给那么几个人审稿。
无非是效率差别罢了。
丁高恒点了点头。
如果别人这样表态,他可能还要有些顾虑。
但常浩南说话历来留有余地,也从未有过诳语,既然能有这样的表态,显然是相当自信。
“那大概什么时候能发表出来?”
丁高恒关切地问道。
“这可就不好说了……”
常浩南摇了摇头:
“按理来说,我的证明过程只是对于里奇流的扩展,还没有到建立新的理论框架的程度,连……呃……总之对于研究微分几何,尤其是研究庞加莱猜想的数学家来说,理解起来应该没有什么障碍。”
“但我听说那些搞理论数学的大佬脾气都比较奇怪,也保不准恰好找不到人,或者手头有事,只能说如果一切顺利的话,考虑到数学年刊是双月发行,那最快应该能登在11月末的今年第六期上面。”
耽美小说